Nvidia 收購 Arm 的跟進 - Arm Dev Summit 2020
2020年9月Nvidia公佈了從Softbank手上收購英國公司Arm的計劃,之後在媒體看到不同資訊,比較多是視收購帶來負面。甚至Arm co-founder,Hermann Hauser發起”Save Arm” Campaign,要求英國政府干預,或利用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定,令收購可以保留Arm原有識位等,一時之間買方Nvidia被妖魔化。
2020年10月舉行的Arm Dev Summit 2020,當中有一個訪問對談環節,訪問了兩間公司的Top Management,Simon Segars (Arm CEO)和Jensen Huang (Nvidia CEO)。
可以去了解一下兩間公司,在剛剛公佈收購消息之後,是如何看待此收購。
(參考:YouTube - A Fireside Chat with Arm CEO, Simon Segars and NVIDIA CEO, Jensen)
Jensen Huang (Nvidia CEO) 的重點
收購的目的和願景
目標是創造出Computing Company,去配合AI時代的發展。
AI是強大的科技,軟件可以自己編寫出人類不懂得編寫出來的軟件。
Nvidia是AI Company中的領導者,Arm是擁有電腦歷史中最廣氾流行的CPU的技術的公司。
因着收購,Nvidia可以帶給AI 去案能力到Arm Eco System,Arm令到AI computing接觸到更廣濶的層面,包括:Cloud,Edge,Autonomus Machine,Robotics,個人電腦等,此舉可建立出一個平台,令使用者利用AI科技可以一起成長。
如何延續Arm Business Model
Jensen喜歡Arm的Business Model和Eco System。
Arm有極之成功的省電的CPU Architecture,配合Licensing的Business Model,創造成廣濶的Eco System,利用差不多三十年時間,實現出現在的效果。值得去保護,培養,及發展Arm的Business Model,配合了合作伙伴之網絡,Arm令到原本是很困難去設計的,成為Soft IP Products,人人可以使用。
透過Arm的網絡,所有公司可以使用Nvidia Architecture去應用,並擴展Nvidia的Acelerated Computing的願景。提供更多可能性的選擇給客戶,客戶可以去創新。
對於Open Source Developers
軟件開發者想耍的電腦平台,提供很多豐富的功能,以利用編寫出有質素的軟件,不需要每次由零開始去建立,令工作有效率,並且平台充滿活力般成長。
兩間公司的組合,會令到兩個龐大的Eco System整合,在廣氾的Arm Eco System之上,利用Nvidia AI Eco System,可以很有效率很快去完成開發軟件。
Nvidia為Arm Eco System平台,帶來AI和Accelerated Computing的能力,軟件開發者應該樂於見到此改變,平台可以活躍地成長,有更豐富功能,令工作更有效率。
收購如何影響AI世界的發展
電腦運算正在為世界帶來新的改變,Edge,IoT,自動化智慧性裝置,自動架駛,智慧城市,智慧倉庫,智慧零售等,這種智慧是透過軟件從AI而來,人類是無法直接去編寫出這種軟件。Nvidia的AI運算效能,
當製造了電腦硬件和軟件,透過AI,軟件可以自己編寫出軟件,電腦工作師和電腦科學家推動新市場,最後關鍵是軟件開發成為市場增長的引擎。軟件編寫軟件的速度,比人類編寫的速度快,同時是人類編寫不出來的軟件。預計電腦在未來十年的發展,比較過去十年快上許多。Nvidia的AI運算,沒有比Arm可以有廣更闊的接觸層面,這個組合可以帶來強大的效果。
公佈收購計劃之後,分享更多
Nvidia帶給了Arm是CUDA Library的支緩,對於Arm Architecture上實踐Accelersted Computing是大的承諾。當一開始了軟件支援,是不可以停止,電腦平台公司明白其中的一致性,中立和信任,對於一個運算平台是如何重要,一經開出承諾是不可以取回。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Arm Architecture CPU已經超出移動裝置,而以至到HPC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cloud, Edge, Autonomus Machine等,Nvidia有配合在四個支柱領域:
- GPU,DPU,Network Processor,全部System Software,全部Acceleration Layer,Acceleration Stack帶給Arm,成為完整CPU,GPU,DPU的組合。一個完全通用性的平台。
- 帶來的是Nvidia的著名的CUDA的Acceleration Library,是為各個不同應用範疇打造:(1) HPC,Quantum Chemistry,Molecular Dynamics,Fluid Dynamics (2) AI,所有Framework,Deep Learning Algorithm,從Training到Inferencing (3) RAPIDS,Data Analytics和Data Science平台
- 3 4個主要運算平台:HPC,Cloud,Edge,PC和Imaging
- 4 在Eco System之中,有不同合作伙伴,包括:Fujitsu A64 FX CPU在Super Computer使用,Ampere Startup Micro-Processor,Marvel Thunder Architecture
Nvidia在Cambridge設立Center of AI Excellence。Cambridge在科學的歷史中,是電腦和DNA的研究的發源地,並且是Genomics (基因組學) AI Research的中心集中地,研究人員需要Supercomputer,Nvidia合作去設買的Supercomputer,有助科學研究包括:Computational Genomics,Drug Discovery。
有關監管的批准
Jensen有信心收購可獲監管通過,透過理解收購的原因,背後的理念和未來計劃,兩間公司可以互補不足,在整個行業生態發揮其獨特長處,產生更多創新的產品,對於市場和客戶都是好事。喜愛的Arm的Business Model可以繼續培養其Eco System之平台,該平台是中立,具承諾,貫徹性,被信任的平台,平台可以繼續成長。
Simon Segars (Arm CEO) 的重點
電腦運算由以往的Procedural Programming,轉換成AI,軟件編寫軟件,軟件利用Big Data去學習,電腦硬件和軟件的融合是和以往不同的方法。收購令兩位公司走在一起,提供更好的工具,開發人員可以造出更好的產品。
AI一方面令大量數據在Data Center處理,另一方面Arm可以使Endpoint有能力在採納數據就即時處理,大大減輕大量數據在Data Center和Endpoint之間來往轉輸,避免影響效率。
收購是一種公司的擴展,有助造出更新科技,科技在更多開發人員的手中可以建造更多更加創新的事物,是正面的價值。收購整個過程需時,監管需要完成審查。去了解兩位公司各自的工作,令到各方都樂於接受,完成最後的批准程序。
結語
在2021年Q1的Nvidia業績報告的Press Release内,只有三兩句輕輕帶過,公司正在繼續朝著收購Arm計劃推速,希望籍此加強Arm Eco System的創新。
我同意Jensen的說法,Nvidia和Arm是兩間定位不同的公司,是互補不足的公司。(此不同於A和B是直接競爭者的關係,A透過收購B,把B吃掉,令到市場少了競爭)。作為被收購的一方,Arm的CEO Simon表示收購是令到公司擴展,可以豐富Arm的Eco System。
有消息指,Qualcomm向監管機構提出反對此收購。
英國正在從市場競爭角度,對收購展開調查,現在是第一期之調查,如果需要的話,可能展開第二期之調查,其調查結果可以令向收購提出反對。
如果收購最終完成,英國公司Arm就會從日本公司Softbank手中,轉到美國公司Nvidia手上,會不會影響到某些國家,或某些公司去使用Arm的IP?中國有機會因這憂慮而反對此項收購。
對於Nvidia和Arm,只會希望透過Arm的Business Model,更多公司更多人使用Arm Architecture CPU,並加入Nvidia AI運算能力,這是對於兩間公司是雙贏。
美國曾下禁令,禁止半導體技術提供給華為,是誰有能力窒礙半導體行業之自由發展?不是Nvidia,不是Arm,不是收購。
Arm的IP被世界各地公司廣氾採用,由最初的流動裝置,正朝著伺服器,個人電腦,IoT等發展,地位舉足輕重。我不知道Technical是否可行,如果Nvidia把AI運算加入到Arm Architecture設計中成為一個選項,而不是完全Bundle Design,使用的公司可以選擇去使用,又或配上其他公司的AI運算設計,應該可以確保市場上的公平競爭,免去一部分公司的憂慮。
從科技角度,我覺得收購可以有助造出更好的Arm CPU Architecture設計,對於軟件開發者和用戶都是好事,問題在於行業有其他公司是Nvidia競爭者,加上不同的國家,關係到切身利益。
我對於收購計劃態度審慎,但不算得樂觀。假如最終收購告吹,對Nvidia又不是世界未日,過去十年沒有收購Arm,Nvidia仍然是不斷發展,到今天的半導體行業中AI領導地位。
參考文章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