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描淡寫 Causal Talk,Facebook Vs YouTube
我從來沒有花錢利用Facebook或YouTube賣廣告,我不是廣告客戶。
2022年1月,我開通了Facebook Page,目的是幫助推廣我的Blog,我算是Content Creator,内容主要是Link回去我的Blog,以及分享一些其他Blogger的文章Link和新聞。
拍過兩條很簡短YouTube Video,都是透過止凡發放,另外做過幾次訪問,不過總計都是寥寥可數,現階段不算是熱衷的Content Creator。
對於兩個平台,我主要的身份是觀者。
觀者的角度
有說現在只有中年人才會用Facebook,年輕人偏向轉用Instagram,不過Facebook和Instagram兩者都是屬於Meta(改名後的Facebook公司),其實沒有實際地離開了它的領土。中年人數目亦不少,他們同樣㑹帶來流量,他們亦有一定消費能力,Facebook仍然可以有機會加入廣告。
我覺得以上對於Facebook用戶人數增長的是長遠影響,不過本身的演算法和Business Model帶來另外的問題。
看什麽
極端仇恨言論情況令Facebook陷入兩難困境,管理變成影响言論自由,不管理等同鼓勵。不過極端仇恨言論或多或少是Facebook内的演算法派Post間接造成,經常看和Like的内容成為系統的正回饋,自然地系統越派更多類近相關的Post,令地用家分門别類有最重要的下一步就是方便推送廣告。
你用過Facebook内搜尋功能是不容易去找Post(可以對比YouTube内的搜尋,比較容易和準確地找到想看的主題),我猜測可能都是Facebook使用演算法的考慮,當用戶越困難去主動搜尋到想要的内容,就會越被動去依賴演算法派Post。
如果用戶比較少自省能力,就會有機會成為更加情緒化和極端化,很難去容納不同的意見。我是比較喜歡在分享的同時可以和其他人理性討論,只可以做的就是自我禁言,按按Like可以,最多加一句Ok good,說得再深入一點可免則免。
我估計我的個人情況未必是獨有,可能這是一種久而久之的情況,促成Facebook最合適是分享食物照片,一些無傷大雅的内容才好,就是分享的内容質素每況越下,怎樣可以真正的交流?間接對分享者或觀者都是一種De-motivation。
網上為求吸引眼球,標題黨利用嘩眾取竉的主題在Facebook必和YouTube都存在,不過YouTube利用Video型式有利於用作比較詳細或者有深度的内容分享。
長遠的角度看,我相信内容和内容質素才是留住觀者和流量的關鍵,而不是Like數。
作為一個觀者,我觀看的流量就是我的投票。
誰人的Success?
Facebook是社交媒體平台,YouTube是影片分享平台,一個平台要做到真正成功,是要透過"Make Others Successful",令到其他人成功,平台本身就會更加成功。
無論是個人分享,管理一個 Facebook Page/Group,或者透過一個YouTube Channel去拍片分享,都是Content Creator:
- YouTube的做法是鼓勵Content Creator做高質素的内容,高質素的内容自然多人看,自然可以放入更多的廣告,比較長的影片都有利於放入廣告。更重要的一點,YouTube的目的是得到廣告收入,在此的一部分亦成為Content Creator的收入,YouTube和Content Creator是連成一線的,有Common Interest,一同的Success可達到共贏。
- Facebook可以為Content Creator提供一個平台帶來流量,但是Content Creator可以得到流量和Like流量之餘,要有經濟收益就要額外想其他辦法,可能是Patreon,可能是賣東西,可能是賣課程等。Facebook的目的是收到廣告收入,以及賣更多廣告。Facebook的廣告收入不會分給Content Creator,賣更多的廣告,亦同時表示佔用更多在流量中的空間,間接看少了Content Creator 的内容,如互相競爭,造成一個尷尬的情況。可以說這一個Model令到Facebook的Success沒有同時成為Content Creator的Success。
最近開了下面的Page / Group,歡迎大家Like和Follow,就可以自動收到文章更新。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duncaninvest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duncannewinvest
Telegram
https://t.me/duncaninvest
謝謝支持!
參考文章
感覺現時年輕人連IG都少用了...
ReplyDelete我都冇乜大留意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