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都曾經年輕過?- Videotage 的分享
剛剛過去的星期五(2023/2/24),我去為Videotage的Staff Retreat做了一個分享,内容是關於Web3 - Metaverse / Blockchain / NFT在藝術創作上的應用和考慮。
Videotage(錄映太奇)是一個藝術組織,我在90年代已經有所聞,看過它的主辦的Video Art節目,亦買過它出版的書(VTEXT),過去我是作為一個觀眾,有一種遠觀仰望的心態,今天自己作為Guest Speaker的身份,感覺很神奇。
另外一位Speaker是Ellen Pao,當年我參加在科大的Video Circle展覽,Ellen當時是Videotage的核心成員,她都有參加。
分享之中,有一定部分是參考我的書《科技戰國.尋找科技價值投資的故事》中的內容(參考:《科技戰國.尋找科技價值投資的故事》)。分享由藝術/科技/商業的三角關係開始,到Web 1.0/Web 2.0/Web3.0的歴史演變,到切入科技作為一個工具,如何可以配合藝術創作的考慮,包括:IP、收費/分成、Audience的體驗、收藏、社群、VR/AR的3D體驗等。
在一般人可以接觸的資訊中,比較著重是消費者元宇宙(Consumer Metaverse),可能忽略了產業元宇宙(Consumer Metaverse),我在分享中都有提及。加上有投資有關元宇宙的公司去年表現差,充滿負面形像,我計劃稍後寫文章討論及更新一下。
我的觀察所得有以下現像:
- 過去我接觸過在投資圈和金融機構工作的朋友,比較著重是風險、監管、投資/投機/回報角度考慮,沒有PE / PS / DCF 方式可以估值都是一大問題(不是中心化的公司,自然這些都不能適用)。當見到經歴泡沫爆破及大跌,或者會判斷為沒有價值,只是炒賣和龎氏騙局,其實看的只是價格一面。如果單純看一刻的價格升跌,其實不能幫助了解東西背後是有或者沒有價值。
- 分享會中的參加者,可以說是一定創作背景,他們反而多數反應是直接,就是跳到應用角度,他們的身份是用家或者創作者,Metaverse / Blockchain / Crypto這些新科技,如何可以加入並對創作過程有幫助。他們看的實用方面,這個就是科技作為工具的價值。
1和2,兩種截然不同的角度。
我自己有金融機構的工作背景,做的是IT工作,個人層面算是創作者,個人又是投資者。
我見到自己有不同的身份,可以令我有四種不同的視野角度:金融代表既得利益者、科技人看科技、創作者面對的困難和考慮,投資者比較著重是風險和回報,我希望可以看到更加持平和開濶的角度,可以平衡。
參加者比較多是年輕人,我在其中都覺得自己都被他們的年輕活力所感染,尤其在最後的Open Discussion,很多Brainstormiing,可能創作的朋友會比較Open Minded,接受新事物。人對未知的世界有好奇心,保持去學習的心態。
分享的地方叫Green HUB(綠匯學苑),在大埔墟港鐵站步行大約10分鐘,是舊大埔警署歷史建築,建於殖民地時期,是法定古蹟,現在由嘉道理負責管理營運,是推廣永續生活,有素食餐廳。分享用的房間,還可以用作觀鳥,當日望向不遠有不少白鷺在樹上,它們是候鳥,是過路者。
週圍有植物的戶外空間,當日充滿陽光,渡過了一個温暖的下午。
《AI 投資時代.真的值得參與嗎?》
《科技戰國.尋找科技價值投資的故事》
https://instagram.com/duncannewinvest
Telegram
https://t.me/duncaninvest
謝謝支持!
參考文章
你是否都曾經年輕過?(1) ASIA ART ARCHIVE 的分享
謝分享.
ReplyDelete多謝支持
Delete對於artist 來講,NFT的概念比較容易理解
ReplyDelete對的
Delete而且在他們當中討論,十分愉快,不會花大量時間去爭論crypto有沒有價值,直接去brainstorm這工具如何可以幫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