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2023 Q4 業績,渡過了充滿質疑的 2023 年
聲名:本文章不是投資建議。
2023 / Q4
2023 第四季度營收 221 億美元,按年+265%,按季+22%。比較公司預測的200億美元,高出+10%。(第三季營收 181.2 億美元,按年+206%,按季+34%)
GAAP
Non-GAAP
Diluted EPS = 5.16 美元,按年+536%,按季+28%
Gross Margin = 76.7%(2023/Q3 = 75%)
Gross Margin繼續擴張。
營收數字 Breakdown:
- Data Center:184.04億美元,破歴來紀錄,按年+409%,按季+27%,按年增長提速,按季增長減慢(2023/Q3,145.14億美元,按年+279%,按季+41%)
- Gaming:28.65億美元,按年+56%,按季+0%,按年和按季增長減慢(2023/Q3,28.56億美元,按年+81%,按季+15%)
- Professional Visualization:4.63億美元,按年+105%,按季+11%,開始重拾增長(2023/Q3,4.16億美元,按年+108%,按季+10%)
- Auto:2.81億美元,按年-4%,按季+8%(2023/Q3,2.61億美元,按年+4%,按季+3%)
- OEM & Others:0.9億美元,按年+7%,按季+23%(2023/Q3,0.73億美元,按年+0%,按季+11%)
Data Center按年增長強勁,按季增長減慢。Q4的一個季度 Data Center營收,已經高過2022一年。
除了Data Center,值得注意是Gaming和Professional Visualization,可能已過最壞時刻,可望重拾增長。
Auto仍然疲弱。
Q4的China Sales只佔幾個%,過去佔20-25%,證明供不應求的情況,其他國家的訂單可以頂上,公司增長不受影響。這個亦是我一直的想法,就假設Nvidia永久失去這20-25%的生意,一次減值,前景是看未來其他國家的需求,不要不斷被相關新聞牽著情緒,無限loop。
投資者持有Nvidia渡過了充滿質疑的2023年,回報是得來不易,不斷不斷有很多對於AI科技趨勢的質疑,對於Nvidia的優勢的質疑。
Data Center真正進入加速增長是由2023/Q2開始,2024/Q2或者之後,相信增長幅度不及2023,因為基數大了。更多挑戰來自Cloud Service Provider (Amazon / Microsoft / Google)、AMD、Intel等,我預計Nvidia在AI Data Center晶片的Market Share有機會下降,不過,不代表Nvidia不會增長,因為全球的AI Data Center 晶片需求的餅在擴大,視乎擴大是否可以補償失去的Market Share。
2024 / Q1 預測
Nvidia給出2024/Q1預測營收是240億美元,仍然是很強的數字:
- 比較Wall Street預期的大約222億美元,高出 8%。
- 比較 2023 / Q1 的71.92億美元 ,一年前的營收數字,高出 233%。
- 比較 2023 / Q4 的221.03億美元 ,一季前的營收數字,高出 9%。
PE
參考早前的文章 - NVIDIA 的 PE 貴唔貴?
2023公佈數字:(GAAP EPS)
- Q1,營收71.9億美元,EPS 0.82美元
- Q2,營收135.1億美元,EPS 2.48美元
- Q3,營收181.2億美元,EPS 3.71美元
- Q4,營收221.03億美元,EPS 4.93美元
全年EPS = 0.82+2.48+3.71+4.93 = 11.94美元。
業績公佈前,2024/2/21 收市,NVDA = 674.72,PE(TTM) = 89。
業績公佈後,PE(TTM) = 674.72 / 11.94,PE(TTM) = 56。(不計入2024/2/22的股價升幅)
更多有關AI、Nvidia和半導體行業的分析内容,參考我的新書: 《AI 投資時代.真的值得參與嗎?》。
2023全年
各市場營收
- 全年總營收 609.22億美元,按年增長+126%。
- Data Center 營收 475.25億美元
- Gaming 營收 104.47億美元
- Professional Visualization 營收 15.53億美元
- Auto 營收 10.91億美元
- OEM & Other 營收 3.06億美元
各市場佔公司總營收比重
- Gaming = 17%
- Data Center = 78%
- Professional Visualization = 2%
- Auto = 2%
- OEM & Other = 1%
Data Center + Gaming,佔 95%,是公司的絕大部分營收比重。
圖中可見,Gaming 原本是最高比重的一項而下降(營收數字其實增長),Data Center的比重上升至成為舉足輕重。這是公司具有前瞻性的長時間部處,一般人可能只是純粹見到2023年AI市場爆發去了解Nvidia。
各市場營收按年增長
- Data Center = +217%
- Gaming = +15%
- Professional Visualization = 1%
- Auto = 21%
- OEM &Other = -33%
先說負面因素及挑戰:
- Cloud Service Providers (Amazon AWS / Microsoft Azure / Google GCP)、AMD、Intel等,加入AI data center晶片競爭,使到Nvidia市佔下降
- AMD的ROCm和Nvidia的CUDA是打對台。
- 企業客戶投資了的Nvidia GPU+CPU,是否可以令到本身實現盈利?影響未來AI晶片需求是否持績
Cloud Service Providers和Nvidia之問也間不是完全的競爭對手,例如:Amazon AWS有提供不同晶片,讓客人有更多選擇。
- Amazon 自家設計晶片 (Graviton/Trainium/ Inferentia)
- Intel 英特爾 CPU
- AMD 超微CPU/GPU
- Nvidia 輝達GPU
- Xilinx 賽靈思 FPGA
多人在AWS上使用Nvidia GPU,都成為AWS的收入。不逻過越多人使用Amazon自家設計晶片,可以得到更多利潤,有benchmark表示比較Nvidia GPU有更高性價比。
很多人純粹用晶片速度去思考Nvidia和其他晶片品牌的比較,而忽略Nvidia建基在CUDA Software Layer的優勢,大大加大了User Stickiness。對於End User的Performance,Nvidia花了很大氣力在軟件做的 Optimization,不是單純因為晶片速度提升。
現在大家說的AI PC,是Edge Computing邊緣運算的例子。Nvidia一直有提供的Display Card GPU 或者有内藏GPU的電腦,可能成為 AI PC Ready的裝置,由於一直推行One-Architecture Design,對於CUDA可以做到高度Compatible。
2023的基數大了,預計Nvidia的業務增長幅度不及2023。
小心𧫴慎觀察。
Nvidia GTC (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 在 2024/3/18-21)進行,會有最新產品資訊,在YouTube有直播(Nvidia Official Channel)可以留意。
更多有關AI、Nvidia和半導體行業的分析内容,參考我的新書: 《AI 投資時代.真的值得參與嗎?》。
《AI 投資時代.真的值得參與嗎?》
《科技戰國.尋找科技價值投資的故事》
https://instagram.com/duncannewinvest
Telegram
https://t.me/duncaninvest
謝謝支持!
參考文章
NVIDIA 2023 Q3 業績,簡短報導,AI 增長引擎繼續開動
NVIDIA 的 CUDA AI 生態系統,有沒有缺點?有沒有優勢?
NVIDIA 面對的競爭,AMAZON 及 GOOGLE 等 CLOUD SERVICE PROVIDERS 自家設計晶片
NVIDIA 2023 Q2 業績,簡短報導,AI 炒作的真實考驗?
NVIDIA 和 CEO JENSEN HUANG 成為爭論焦點
NVIDIA 2023 Q1 業績,簡短報導,DATA CENTER 重要的事要說三次
分餅仔,半導體公司 ASML / TSM / AMD / INTEL (2022/Q4
NVIDIA GTC (2023/3月),從晶片,到軟件,到服務
NVIDIA 2022 Q4 業績,DATA CENTER 仍然是重點
分餅仔,半導體公司 ASML / TSM / AMD / INTEL (2022/Q4)
NVIDIA 2021 Q4 業績,看發展進程,PROFESSIONAL VISUALIZATION (OMNIVERSE)
NVIDIA 數據中心市場產品業務 (2020 Q4 UPDATE)
NVIDIA,AMD,INTEL,晶片公司發佈,其實背後想講什麽?
NVIDIA GTC (2021/4月) 總結,未來的產品佈局
NVIDIA DGX SUPERPOD,AI 超級電腦成為一件可接觸的產品
NVIDIA DRIVE AV (AUTONOMOUS VEHICLE) 自動架駛,增長賽道就在前面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