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的 CUDA AI 生態系統,有沒有缺點?有沒有優勢?

聲名:本文章不是投資建議,不是建議買入或者賣出。

企業使用科技的考慮

在退休之前的十多年時間,自己做著Architect的工作,我的其中一大職責是比較科技產品,為企業作出選擇(Enterprise Side)。一般人使用科技產品,例如:手機、個人電腦、Game Console遊戲機等,是第一身,直接而實在的個人消費者的體驗(Consumer Side),但是當中的思維應用在科技投資的分析,尤其涉及企業科技市場,未必全部完全適用。

過去在工作中,經常遇到Business問IT的可行性問題:「xxx 是否可以做到?亅

即使問我是否可以造出火箭和穿梭機,答案是:「理論上可以!」,如果我有很多很多錢,足够的錢,可以花錢去做,即使自己不會做,都可以花錢請人做,用錢去解決。

Nvidia 晶片有沒有代替品?使用代替品是否可行?有什麽考慮?

企業在科技上很多的決定,不是只强調在是否可行,亦不是只强調價錢平貴,而是要Cost Effecitve,使用的可持續性,平衡各方面,做出明智的決定。

Cloud Service Provider的AI晶片,例如:Amazon 的Inferentia / Tranium和Google的TPU(可能還有Microsoft),AMD和Intel又有AI晶片推出,未來Nvidia在AI晶片市場可以期望市佔率是下降,不過我相信不是斷崖式(下面詳述,涉及Switching Cost轉換成本)。而且公司的增長是看盈利,即是分到餅的百分比可以下跌,而整體餅的Size在增長,公司盈利仍然有機會可以持續增長。

Nvidia AI生態系統的缺點和優點

Nvidia把GPU硬體和CUDA軟體結為一個組合,CUDA是軟體層,提供一個更加方便方法去使用Nvidia GPU,去支持圖像以外的功能,AI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使用Nvidia GPU就會使用CUDA,使用CUDA一定要購買Nvidia GPU,因為CUDA不是Open Source,而且只可以在Nvidia GPU晶片上執行。只要CUDA越流行,越多人使用,就會化身為Nvidia GPU的銷售數字。CUDA本身不收費,對於Nvidia的策略來說,CUDA不需要收費。

CUDA提供不單止是一個如API的軟件開發平台,在其上更衍生更加複雜功能系統,可以大大增加實用性及減低使用的技術門檻,例如:Omniverse(元宇宙)、DRIVE(自動駑駛)、Issac(機械人技術)等。關於軟件開發平台,之後我計劃再寫文章討論。

對於企業客戶,這一種把硬體和軟體完全捆綁的銷售不是首選,因為會形成一種綁定供應商(Vendor Lock-in)。

我在工作環境中,代表了企業客戶角度去選擇科技產品,開放標準(Open Standard)和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都是其中一 個重要考慮。如此可以避免一定程度綁定供應商(Vendor Lock-in),若果對一個使用中的產品不滿意,會比較容易在市場上找到另一個替代品,因為開放標準鼓勵了市場中有不同競爭者,同時減少了企業客戶的一個龐大轉換成本。企業客戶在科技產 品上作出的投資得以保護,提供科技產品的不同公司以品質去公平競爭,客戶都會得益。(參考:《科技戰國.尋找科技價值投資的故事》

對於企業客戶,這是缺點。對於Nvidia,這是優點。

企業客戶決定是否使用該產品,就要看產品整體,例如:功能是一大考慮,方便易用可以減低開發時間、成本、風險,都是Total Cost of Ownership (TCO)的考慮。

在5-6年前未有代替品,未來如果有代替品出現,企業客戶充就可以有更多選擇,是否轉用涉及Switching Cost(轉換成本)的考慮。

Nvidia 的代替品?

不用A,可以用B,這個當然是消費者的選擇。不過所有產品不是完全對等,這選擇涉及產品是否有優勢/護城河,否則所有公司產品優勢/護城河的硏究和討論都是沒有意義。

一般人要𨍭換電腦,通常購入電腦後,安裝軟件和Copy Data / Files就完成。對於企業客戶要更換電腦或者更換晶片,過程是複雜得多,需要考慮是眾多系統之間匹配。如果想用AMD或者其他品牌晶片去取代Nvidia,涉及:

  • 修改系統軟件,不再使用Nvidia CUDA,使用新晶片的相𨶹軟件配套。
  • 新晶片相關軟件配套提供的功能,是否可以完全覆蓋Nvidia CUDA的功能,如果不能,就會涉及更多軟件開發工作。Nvidia CUDA是提供類似API之外,其上建立起的System和Service是更複雜。
  • 完成的修改,需要透過測試(Testing),測試的範圍不一定只是修改了的系統,因為系統之間有Integration,都有機會考慮成為測試範圍。
  • 以上提及的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主要是人力、物力、財力。另外要考慮是風險,因為修改可能影響系統穩定性,影響服務。

以上的目的是指出,轉換晶片不是不可能,Never say never,不過涉及Switching Cost的多重考慮,不能忽視。(參考:NVIDIA 和 CEO JENSEN HUANG 成為爭論焦點

我的投資邏輯

我自己的討論多偏向科技產品及策略角度。我的邏輯是,先了解產品,才可以有更多判斷是否有優勢,可以幫助去了解業務。如果沒有產品和優勢在科技上充分的理解,在數字上的比較就會不夠全面,只會是數字上的比較。科技和財務數字代表兩個角度,不是水火不容。(我自己不是財務數字 / 估值方面的專家,不宜獻醜,留給其他高手多分析這方面)

股價偏貴,可能有較大調整,市場有一定程度過熱。問題是去年投資市場氣氛不好,大眾未有去注視AI科技,否則如果當時買入,相對上就避免熾熱時候入場。

我自己持有 Nvidia,是2017 / 10月較為低價開始買入(平均約 55,計入2021年的1拆4),繼續持有。

回看Data Center 產品的營收 (億美元):

2017
Q1 = 4.09
Q2 = 4.16
Q3 = 5.01
Q4 = 6.06

2023
Q1 = 42.84
Q2 = 103.23

倒後鏡式分析是不公平,不過退後一步去想:

  • 如果當時單純是透過財務數字,實在是不容易甚至不可能去預測6年之後的今天,2023年Nvidia的發展,以上看Data Center季度營收是以十倍/二十倍增長。(我沒有這種能力)

  • 當時我的投資邏輯,是看了幾十小時的資料,Nvidia的CUDA軟件平台已經建立,具有先行者的優勢。我亦去研究AMD / Intel而未有如Nvidia所做的,這是我覺得Nvidia的定位是可以令自身在眾多晶片公司中造成的差異化。相信Nvidia有自己的科技優勢,覺得AI是一個可以發展的市場,如果需求存在,公司就可以有機會有高速的發展。幾年之間不斷檢示,Nvidia的AI發展過程是一個長時間,不是只看到2023年。不能否認Nvidia過去幾年在AI晶片的優勢,否則以上提及的增長,應該在其他品牌見到,這是企業客戶用實際金錢投入的銷售。

我不是否定財務數字的考慮,這是涉及到個人的投資取向,個人選擇不是對與錯之分,應該尊重。數字上要求的是確定性,是無可厚非。看科技不看數字,或是看數字不看科技,都有其局限性而不全面。

財務數字反映的是營運的過程和結果,科技趨勢和公司優勢是因,財務數字是果。

科技的價值不如傳統的有形資產,例如:地皮、物業等,一部Server的價值不是其Hardware,而是內𥚃的Data和Execution。

CUDA的開發,可以追溯到2007年的初始發佈(Initial Release),Nvidia投資了10多年的人力物力,CEO Jensen表示過公司的Software Engineer數目比較Hardware Engineer還要多,它不是一間晶片設計公司嗎?如果單從財務數字,CUDA項目本身不會賺錢,可能一早已經被刹停。做晶片設計就是晶片設計,幹什麼要大力發展軟體,如何justify盈利。

投資的判斷是關於頇期,如果已經是一清二楚的數字擺在眼前,很大程度可能已經大部份反映 (price-in),或者甚至是超前去反映。

科技發展,更多是關於未來,未發生的事有不確定性,即是風險(分散投資,控制注碼,分散買入時間)。2017年沒有人知道2023年初ChatGPT的出現。我們不可以很準確地知道,只可以知道的是大概的科技發展趨勢。(參考:我的新書:《AI 投資時代.真的值得參與嗎?》

11月21日是Nvidia 2023/Q3業績公佈日子,拭目以待繼續觀察。


《AI 投資時代.真的值得參與嗎?》

主題和内容 | 發售資料

《科技戰國.尋找科技價值投資的故事》

主題和内容 | 發售資料


最近開了下面的Page / Group,歡迎大家Like和Follow,就可以自動收到文章更新。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duncaninvest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duncannewinvest
Telegram
https://t.me/duncaninvest
謝謝支持!


參考文章

NVIDIA 的 PE 貴唔貴?

美國加強人工智慧晶片出口中國的限制,NVIDIA 受到影響

半導體公司,分餅仔 (2023/Q2)

NVIDIA 面對的競爭,AMAZON 及 GOOGLE 等 CLOUD SERVICE PROVIDERS 自家設計晶片

NVIDIA 2023 Q2 業績,簡短報導,AI 炒作的真實考驗?

NVIDIA 發布數據中心 GPU L40S

NVIDIA 和 CEO JENSEN HUANG 成為爭論焦點

NVIDIA 2023 Q1 業績,簡短報導,DATA CENTER 重要的事要說三次

半導體公司,分餅仔 (2023/Q1)

分餅仔,半導體公司 ASML / TSM / AMD / INTEL (2022/Q4

NVIDIA GTC (2023/3月),從晶片,到軟件,到服務

NVIDIA 2022 Q4 業績,DATA CENTER 仍然是重點

CHATGPT 背後的科技 (2) AI 算力需求的大戰

CHATGPT 背後的科技 (1) 背後使用什麼晶片?

分餅仔,半導體公司 ASML / TSM / AMD / INTEL (2022/Q4)

NVIDIA 2021 Q4 業績,看發展進程,PROFESSIONAL VISUALIZATION (OMNIVERSE)

NVIDIA 數據中心市場產品業務 (2020 Q4 UPDATE)

CES 2022,NVIDIA DRIVE 自動架駛

有一個元宇宙,叫 NVIDIA OMNIVERSE

NVIDIA,AMD,INTEL,晶片公司發佈,其實背後想講什麽?

NVIDIA GTC (2021/11月) 速報

NVIDIA GTC (2021/4月) 總結,未來的產品佈局

NVIDIA DGX SUPERPOD,AI 超級電腦成為一件可接觸的產品

NVIDIA DRIVE AV (AUTONOMOUS VEHICLE) 自動架駛,增長賽道就在前面

NVIDIA OMNIVERSE,一個指向 METAVERSE 元宇宙的實現

NVIDIA GRACE CPU,在數據中心的晶片之戰

NVIDIA TAO,不只是一間晶片公司的AI 競爭優勢

NVIDIA : I AM AI

Comments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