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樂在世界中尋找千里馬
世界之大,百樂要去尋找一匹千里馬,千里馬同樣在等待一位百樂的出現及賞識。
選上好股不難,但不是每一個投資者都可以持有到一個階段而得到很可觀回報。機會碰到了,可能過早沽出,把機會輕輕放走。
一個Number,不及一個技巧
我不相信單單看一本書 - “50隻xx股”,就可以立刻成就可觀回報。
方法太即食,只想要一個快速而絕對答案,買什麼?什麽時候買?..... 往往是欲速則不達。買一本書只是如1+1=2般容易,如果方法是可行,市場上應該有99%投資者都成功。
我的意思不是以上書中所提及50隻股票好或不好,即使是好股,有跟從去買入,不代表可以獲得如書本作者般的回報。看完書,了解公司的深入程度,持有的信念高或低,進場時間,注碼控制等,左右回報的因素有很多。
不應該過份著眼得到的是50個Number,是否靈驗等等,而更值得學習是當中的分析技巧和視野。
事情需要經過自己的消化沉澱,得到的才是自己個人擁有的。
一個開放自己的心
保持一個開放自己的心,對週圍的事物保持好奇,比較容易”發現”好股,這個”發現”不過等於擁有,”發現”只是看見,是過程中的第一步,然後自己要去做功課研究,去消化,最後化為自己的信念,信念決定回報。(參考:信念決定回報,價錢影響判斷)
開放自己,還包括有決心去打倒昨日的我,只要看事物由理性出發,看錯和承認看錯是沒有什麼大不了。
新意網
在建立投資組合的初期,我見到有網友討論新意網,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不要開玩笑。
過去自己曾經有一個的觀念,在香港搞科技很多困難,數據中心沒有優勢等。接觸再慢慢去硏究,了解公司在香港的龍頭地位,出租率和未來發展新數據中心等。
自己的先入為主的觀念是錯的。
持有到沽出,2016-2020年,大概四年的時間,收息加增長大約100%回報。
Nvidia
長久以來,一直覺得半導體很難明白,因此過去沒有想過去投資半導體公司股票。
時間是2017年尾,對於Nvidia發生興趣而去接觸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不是因為透過關於投資的資訊,而是看到一篇新聞,報導Nvidia擧行GTC (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其中一個叫Isaac的工具,在VR(Virtual Reality)的虛擬環境去訓練一個機㭜人Robot,當這個Robot回到現實世界就可以有能力執行相關的工作,就好像科幻電影的情節,吸引着我。該新聞結尾提到現在半導體行業正面臨‘改朝換代’。
過去有少許接觸AI已經是很久以前的大學時代,當年有同學做Final Year Project是關於AI,在閒談中會講講什麼Neural Network。當年AI是學術研究題目,不似現在去到市場中的應用層面。
因為看到以上科技新聞,有興趣又好奇,於是去上網找資料看,翻看幾年來的GTC在YouTube的影片,每一條影片片長約兩個小時。一面看下去,了解到更多關於Nvidia的AI產品,看得很入神,不自覺地用了不少時間,突然發現自己好像有一種沉迷,不是因為讀書考試,不是因為工作需要,很純綷,就好像重拾在大學時代對於電腦科目的熱情。
以前對Nvidia這公司只有很少認識,做圖像顯示卡 / 晶片,原來公司已經進入高速的轉型階段,正在蛻變為一間有高比重AI晶片產品的公司。
對於自己的研究有信心,甚至是過份自信,Nvidia曾經佔自己投資組合20多%。在2018年尾的美股大跌中,Nvidia從高位下跌近50%,等於投資組合下跌超過10%,理性上仍然相信自己的研究,但是心理壓力實在是大到自己不能承受,蝕沽大約持股中的6成,然後看到股價見底回升。
持有Nvidia的比重輕了,心理壓力減低,才有能力繼續持有,直到現在。
受了教訓,以後很用心去控制組合中的個股比重。
(參考:NVIDIA GTC (2021/4月) 總結,未來的產品佈局 / NVIDIA : I AM AI)
TSM台積電
由於研究並買入Nvidia,繼續去了解上下游公司和半導體行業,踫到台積電。
當時看了譚新強的一篇文章 - 未來科技界四個不等號,受到很大的啟發。(意思是因為AI / Big Data / Cloud等的趨勢,改變科技行業生態,硬件 > 軟件,GPU > CPU,製造 > 設計,記憶體 > 邏輯晶片。)
以上令自己比較有系統去研究及了解半導體行業,要求融滙貫通,明白到台積電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
(參考:台積電,半導體時代的皇者)
(參考:半導體基礎系列 (1) 半導體產業鏈 / 半導體基礎系列 (2) 半導體時代,這次不一樣,THIS TIME IS DIFFERENT ? / 半導體基礎系列 (3) 半導體行業的改朝換代)
Microsoft
從自己個人歷史講起,80年代的中學時期,已經接觸Apple,由於經濟能力有限,只可以負擔深水埗黃金 / 高登商場的兼容版電腦 - Apple ][。
到80年代讀大學,買入並使用PC XT。到90年代中,相信是Windows 95,令到PC + Windows普及化,成為個人電腦中差不多是唯一的選擇。
1999年,自己買入人生中第一部Apple電腦,iMac Graphite,是顯像管式,透明外殼。
自己是Apple Hardcore Fans,當時可以說是原教主義的極端份子,視Microsoft為死對頭。
加上自己漸漸接觸Open Source,Open Source是一個Movement,包括Linux和Java,是對權力的抗衡,我對Microsoft更加是恨之入骨。Microsoft的成功,一個轉捩點是透過Windows+ Office達到環球的壟斷,是相對Open Source大同世界的另一個極端。
無可否認是Microsoft的成功,1999年已經登上十大市值公司之首位,當時科網巨企還未出現,出現的卻是Internet Bubble爆破。(當時其實未有建基於Internet的清晰Business Model可見)
之後是迷失十年,單靠Windiws + Office只可以食老本,發展手機及收購Nokia都見不到成績。
直至2014年,Satya Nadella登上CEO之位,公司發展靠向Cloud (Azure),收購Open Source重鎮GitHub,更把原本是付費的無上限儲存服務開放為免費,公司像作出180度的改變。
看短期,軟件服務加價是利好,推出Windows 365很創新,因為沒有如Apple的Hardware + Software去完全控制用家體驗的質素之顧慮,反而比Apple走得更前。
我一直在等待Microsoft一個更大的憧景實現,就是公佈自家設計ARM架構CPU,這是2020年12月在Bloomberg傳出,未有官方証實,我估計可能是今年尾或明年初。
今天Microsoft成為一間真正的科網巨企,它是唯一的公司在1999出現在十大市值的排名(首位),經歷Internet Bubble爆破,直到大約20年後的今天仍然在十大市值排名(2021年,第二位)。
改變的不單是Microsoft,要改變的是我自己。
我由昔日一名Microsoft Hater,轉身成為今日的支持者及股東。
(參考:MICROSOFT WINDOWS 365,軟件 BUSINESS MODEL 的進化論 / MICROSOFT 大戰 INTEL,微妙的戰略關係)
1999
尋找是一種很個人化的經歷
世界在進步,舊的過去,新的冒起。投資市場會改變,公司可以轉型,可以再創高峰。
抄功課,通常不能達到好的效果,因為尋找千里馬是一種很個人化的經歷。
保持開放自己的眼光,比較容易發現自己的千里馬。
有緣遇上,收歸己用,還要適應環境和天氣,主人和千里馬建立感情,加以操練,一同經歷,成為真正的千里馬。
和千里馬在自己的能力圈內馳騁,會事半功倍。
參考文章
當年無聽你講nvidia 走去短炒,十分後悔,現在資產炒高了,很難再找增長股
ReplyDelete謝謝Giantrobot
Delete好股只可以緊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