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法貝曼:造夢大師》,從小孩子到青年人的成長故事,寫情看家庭思考人生,不説教的電影哲學
史提芬史匹堡的半自傳式電影作品,稱為半自傳,可能可以在創作和閱讀上多一些空間位,不過據知大部份內容是真實的。
. . . . .
故事劇透
1952年,父母第一次帶幾歲的主角Sammy去電影院。初入戲院前,森美有些害怕。父親用科學去解釋電影由一個個靜止影像組成,到人的腦海中成為的視覺殘留(Persistence of Vision),母親容易電影就好像一個夢或者夢想。父母二人代表了兩種世界,北轍南轅,父親是理科專材,工作中研究真空管/電腦,母親代表了藝術人,是一個鋼琴彈奏家。這段對話,同時這代表了電影媒界的兩個層面,即是科學理性的技術,又是感性的描寫。
這一次電影的初體驗,其中一幕火車出軌意外,印象深刻,令到幼小的Sammy不能忘懷,晚上發夢都夢見。於是和母親合作利用家中玩具火車和八米厘電影機,重現這個戲院中的一幕,是人生中的第一個電影作品。
Sammy一面成長,在學生生活之空餘時間,繼續他的拍電影生涯,拍的包括:西部牛仔片、戰爭片等,演員都是他的朋友和同學,其中拍攝過程運用不少土砲的技法,充滿創意,然後帶完成了的作品去學校中放影。
一次舅父Uncle Boris到訪家中,他是一個頗為Adventure的人,曾經在馬戲團中工作,提起藝術。一個人面對藝術創作,是一個很孤獨的過程,藝術和家庭,好像人生的兩面,甚至有時候藝術和家庭是對立,充滿矛盾,令到Sammy似懂非懂。
婆婆離世,母親終日悶悶不樂,父親提議Sammy把較早之前一家人去露營拍下的片段剪接給母親去看,希望這些快樂時光可以鎮作母親的心情。起初Sammy不願意,因為週未已經定下約朋友去拍電影的計劃。
到Sammy去翻看/剪接露營片段,發現同行的Uncle Ben(是父親和母親的朋友)和母親出現在某些背景之中,有一些看似曖昧的舉指。Sammy不知自己如何面對,心情不好受,和母親的關係漸漸如冰封。
母親一日和Sammy大鬧一場,Sammy給母親只有一人的環境下看看影片,看後兩人相擁而哭,Sammy說不是生母親的氣,而是不知道自己如何面對,承諾不會給父親看到影片,這個成個母親和他的秘密。
父親因為工作關係,一家人由亞利桑那搬到加洲,大家都要適應新環境的新生活,Sammy在大學中受到惡男同學欺凌,又結識了女友。
在大學畢業的Party中,放影了Sammy拍攝的大學沙灘Outing活動,大家看得捧腹大笑,其中常常欺凌他的惡男同學,在電影中被拍成如一個英雄偶像,有點令人不解。事後惡男同學找Sammy,他說電影令他感覺到很自卑,無地自容,他根本不是這樣的人,質問Sammy為何會這樣製作此電影 ….. 我覺得這反映一個深層次問題,電影是什麼?電影在反映什麼?作為一個導演的拍攝動機?
在Party中,Sammy向女友提出想兩人一起去Hollywood,發展他的事業,女友拒絕及提出分手。
Sammy告之母親,已經和女友分手,母親表示人生中所做的事(如電影藝術),包括愛情,都是一種Calling,是回應內心的聲音。
一天開家庭會議,母親表示要一個人回去亞利桑那找Uncle Ben,Sammy兩個妹妹反應很大,不滿母親背棄了家庭及家人,大炒大鬧起來。父親並沒有惡言相向,反而處處表示諒解母親,尊重她的決定。起初Sammy呆坐一旁,沒有參與討論 …. 之後一個鏡頭,家中的鏡子反映,Sammy拿起電影機在拍攝家人。
電影的最後一幕,Sammy約見當時一個大導演,行為有點古怪,Sammy之後離開,步行到街上,輕鬆踏步再望向天。
思考
從Sammy的成長,由小孩子到青年人,看到他的人生和電影的交織,
對於觀眾,看電影有點像反映人生,其實說法不是完全準確。對於Sammy作為第一身的視覺,他和電影,電影和他,電影就是人生。(如有興趣,看看我的舊文:哲學與投資 (7) 《遺愛》,看悲劇,時間,空間,意義)
他的父親即使被背叛仍然對於母親的諒解和愛護,Sammy和母親之間的親情,惡男同學的reflection及對話,都是很特別的描寫。
名人的自傳,又是世界知名大導演,原本可以花不少篇幅去說事業上如何工作𡚒鬥,如何去得到成就。不過此電影不是行這一套方程式,而是把時間推前,從幾歲小孩開始,如何遇上電影,到沉迷其中,得到啟蒙,到青年成長,和家庭和學校的生活中交織。如果你是電影愛好者,相信會感到值得細味,一個追夢者的自我追尋。甚至你不認識史提芬史匹堡,都可以從一個簡單角度,看一個小人物的成長故事,充滿人情味。
《AI 投資時代.真的值得參與嗎?》
《科技戰國.尋找科技價值投資的故事》
https://instagram.com/duncannewinvest
Telegram
https://t.me/duncaninvest
謝謝支持!
參考文章
電影 -《人工殺姬》的 AI 科技迷思,由深情對話,到控訴人性
電影 -《記憶.復仇》,關於仇恨心理狀態和殺人動機 .....
電影 -《該死的阿修羅》,所謂命運或許只是偶然,命運不只是有一個結局
電影 - 村上春樹短篇小說改編,《DRIVE MY CAR》,三個小時的心靈公路電影
謝謝分享。所有能夠成就非凡的人物對喜愛的事物,都達到癡迷的程度,帶著一份執著。
ReplyDelete謝謝留言
Delete謝謝和諧號的話,讓我慢慢去思考
Delete謝謝分享。年初至今,短短一個月,我已經在戲院睇了4齣戲,同港產片一樣,破了自己的紀錄。
ReplyDelete香港人似乎重拾電影的樂趣
Delete香港電影更加值得支持,見到很多新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