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 2010 - 2011 年的投資組合,再看 2022 年投資表現
首先聲明,本文不是show off,如果真的要show off,就show贏錢,不會有人想去show輸錢。
2010-2011年
年尾執拾,清除其中一隻USB手指內的舊File Backup,找到2010年10月的一個Excel,已經是十多年之前,當年買股票,算做是投資組合,總值60幾萬,包括4隻港股:建行、工商銀行、中銀、2800盈富。買入原因都是主要靠聽人講,這幾隻比較穩陣。
又找到另外一個Excel,是2011年9月的紀錄,組合價值接近100萬,當時正經歴歐債危機,港股下跌,自己抵受不住壓力,全部賣出,無股一身輕,心安理得,最好是離開投資市場,
大約虧損 = -20%(20萬)
故事的發展,賣出的時候是大概見底,然後回升。波動造成的20萬/-20%就是我當時的心理極限。
之後到2015年大時代,都是犯著同樣的錯誤,上升時興高彩烈去買入,下跌時抵受不住壓力就賣出,虧損的銀碼比較2011的一次更大。
事後回顧及總結,買入時的邏輯主要是靠聽人講,自己沒有深入去思考才做的決定,根本不清楚自己的投資行為,遇上下跌,心理質素差,壓力之下只可能全部賣出去解決問題。
2022年
(參考:2022 回顧,未知的逆境中探索新的一頁)
2022年度虧損 = -57.4%
組成如下:
(A) 因股價下跌未賣出/未實現的虧損 = -45.6%
個股:Nvidia、ASML、TSM、Apple、Microsoft、Amazon、Tesla
(B) 賣出股票而實現的虧損 = -12.2%
(C) 收到股息 = +0.4%
市場下跌是有壓力,但是 (B) 是賣出,和過去2011年不同,今次不是因為抵受不住壓力,賣出了亦不是只想keep現金去求心安,而是去換馬。換馬後持股更為集中,即是集中在 (A) ,比較著重是考慮在跌市之後,未來的復原能力。在熊市,不要因為下跌而失去興趣去管理投資,任何時候,任何情況,都應該認真及盡力去做好每一個投資決定。
我仍然持有的 (A) 2022年度虧損YTD,是因為從再倒數一年前,即從2021年尾量度至2022年尾的跌幅(參考:跌幅量度方法?跌了多少?)。但大部分持股我是更早買入,這7隻仍然持有的個股,除了Tesla之外,其實6隻以平均成本價計算,仍然是正回報,已經計入2022年或是從高位計有幾十%的跌幅。相信這是過去數年有紀律定期及分散買入的效果。年度「虧損」可以說是一種「波幅」。
檢討了自己的投資邏輯,仍然是有信心去堅持持有。
當買入不是靠聽人講,自己有認真去思考,自己會比較清楚自己的投資物,亦會清楚自己的投資行為。
當清楚自己的投資,壓力的𠄘受能力亦有所提升,不是如2011年的20萬/-20%的壓力極限。是好?是壞?-57.4%虧損百份比是更大,是大約當年的三倍,但沒有因為此股價下跌因素而令進退失據,甚至清倉。隨著時間,長線投資去累積資產,理應投資組合的size增加,面對的壓力亦會增加,或者一天內的波幅是6位數字,一日間波動可以超過當年一個熊市的虧損。面對壓力都是一種學習。(參考:讓自己和投資組合,一同成長)
在熊市,好股同樣會下跌(波幅),同樣會有數據轉差,我的著眼點不是下跌了,而是下跌後的復原能力,這是出於公司是否有實在的基本因素支持。
學習投資,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投資,是需要經過實踐,通過實踐去改善自己,希望未來可以做得更好。熊市和虧損都是學習過程中的一部分。
《AI 投資時代.真的值得參與嗎?》
《科技戰國.尋找科技價值投資的故事》
https://instagram.com/duncannewinvest
Telegram
https://t.me/duncaninvest
謝謝支持!
參考文章
A組合隻隻实力股.
ReplyDelete謝謝健一
Delete經歷大跌市是檢視自己的心理壓力和風險管理的機會,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投資組合和沒有退場換得心安不是每個人都做到。
ReplyDelete謝謝Martis
Delete2021年退休,2022就碰上巨熊市,是好?是壞?
是好好的壓力測試機會,應該說不是測試,而是透過真實的去經歴